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这是一系列来自山东枣庄的老外们在40年代所拍的一张旧相片。枣庄,又称“煤之都”,坐落在山东的南边,历史悠久,历史悠久,历史悠久,历史悠久,是因为这里有很多的枣子,所以被称为“枣庄”。今天,我们就透过这一系列的旧相片,来领略一下这个曾经的大运河。
枣庄地处山东最南部,苏鲁两国交界处,地处独特的区位,自古以“栈道,拱桥,驿路,古渡船,贯穿整个地域,”为一条水路和陆地的便捷通道。明朝康熙三十二年(1604),工部右侍郎水师李化龙,在夏镇、台儿庄、邳州之间,打通了这一条水渠,使得时常因为黄潮而停运的京杭水渠,得以“避开黄河之患”,得以畅行无阻。由于峄县境内东西两条颍河的供水,故被称为颍渠。自从这条运河开通以来,它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主要通道,上接微山湖,下接骆马湖,这也使得“背靠群山,背靠平原,东接琅琊郡,西接漕河,北接乌蒙河,南连淮海”的地理位置变得更加突出,也因此,它成了“东省之咽喉”的战略要地。这张照片是40年代的枣庄站。
一九四○年年代,枣庄车站大楼。1912年建成的津浦铁路,成为了山东最重要的一条干线,为拓宽了南北货物的流动,加快了货物的流转速度,再配以陇海铁轨,就更加突出了枣庄镇守南北,控制东西两条重要道路的作用。它为"兵车行路、粮道转运、外调支援"等方面的工作,带来了巨大的方便。
20世纪40年代,枣庄车站,旅客排着长队等待安检。
20世纪40年代,站在中兴煤炭公司高层眺望枣庄市区。中兴煤业始建于一八七八年,其所在的矿区坐落在今山东峄县城北12里之枣庄,一九三○年,中兴煤业曾与抚顺、开滦并称为“三大煤业”。
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枣庄城大门。入了城,一条宽阔笔直的道路迎面而来,道路两旁都是树木。
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枣庄街道,这张图片是在枣庄一条热闹的街道上,远处的一座高山就是卓山,卓山在齐村镇。
20世纪40年代,一位矿工扛着锋利的铁叉子,正要进入城市。这个铁叉子应当是用来叉炭的。明代初期,官府准予私人采矿,在鲁豫一带,“村民以石为磨,以石为磨,以凿井为煤田,以煤为燃料”。后来,由于煤矿的开发,一些人陆续向“峄北窑场”周边地区迁移。在各个定居点,居民或以姓氏命名,或以地物村志命名,或以地名命名。其中以金庄,三合庄,枣庄最为著名。1911年《中兴煤矿公司章程》载明:“以峄县北面的枣庄矿区为主要矿区。从那时起,这个名字就慢慢被人们所熟知了。
20世纪40年代的枣庄市,一位矿工肩膀上挎着一把锄头,手里拿着一盏矿灯。枣庄煤矿地处山东南疆沂蒙山的边缘地带,具有良好的煤层质量和深部构造,便于开发等特点。中兴煤局,由李鸿章举荐,由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,在中国现代煤业历史上竖起了一杆“大旗”。
能看到我的文章也算是有缘了,感谢大家的阅读,如果大家也很喜欢老照片,请点赞,我会一直保留着自己的原创。图片来自于网络,若侵犯到你的权益,敬请告知,谢谢!